Uber的无人驾驶之战|硅谷见闻一

作为一家非常重视美国市场的投资机构,我们每次去硅谷都会有许多收获和感触。2016年8月借参加YC夏季Demo Day的机会我们再次拜访了硅谷的众多明星公司、初创公司、投资机构以及孵化器,包括奇点大学、Hero City、Mccauley Labs、Pinterest、StartX、Kamba、Uber等。硅谷有哪些创业新趋势、市场有哪些机遇和变化?我将本次感受最深的几点整理成文和大家进行分享。
 

■Uber的战争与战略
 
在网约车细则出台的热点时刻,我们再来谈谈网约车的鼻祖:Uber。
 
位于旧金山市的Uber办公室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细节是否那么重要?
 
2015年我们曾经拜访过Google,Google内部文化非常强调细节。然而我们从Uber学习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大的趋势面前,细节没有那么重要。
 
什么是大的趋势,就是在合适的时机找到好的市场方向和模式。Uber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就是模式太好,这有点像大部分中国公司的发展轨迹,模式好、重运营、靠规模取胜、不靠技术驱动,也就是技术在竞争中起到的作用不那么明显。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技术对于Uber是否很重要。Uber内部有Team在负责Rider和Driver的算法,针对Driver的算法要解决什么问题?一般Uber上的司机往往会有多个job,哪个赚得多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开专车赚的钱超过其他工作的收入他们才会留下来,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司机分配不同的路径和订单。而针对Rider的算法也非常有必要,因为用户在叫车的时候已经打算为Uber付费,所以一定不能让他们流失,要让他们尽快能打到车,从而提升订单转化率。
 
但是在规模面前,算法起到的作用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如果平台上的车很多,能够随时满足用户需求;或者补贴很厉害,也能够留住所有的Driver。所以没有规模的时候,谈算法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Uber是模式的胜利还是技术的胜利?
 
谈到细节,Uber内部问题其实不少,一年之内,工程师团队从200人迅速扩展到5000人,导致新进员工素质较差,效率低下,员工流失率高,企业文化受到冲击,创始人TK没有管理过这么大的团队,公司内部管理问题也很突出,但是这并没妨碍它成为超级独角兽和保持目前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所以说细节是在双方把握同样的大势,彼此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想起了锤子,锤子产品对细节的追求可谓力臻完美,老罗可以说做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但是为什么小米能做起来,锤子却一直不温不火?这就是大势和细节导致的差异。
 
Uber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如何与巨头抗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Uber估值已经超过625亿美元,是未上市公司里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Uber在和滴滴暂时言和之后,停止烧钱到持续盈利已经是非常有希望的事情,同时上市计划也迫在眉睫,那么对于Uber来说,是否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
 
Uber内部对于公司目前状况的态度是如履薄冰,他们意识到危险随时可能降临。那么Uber的威胁来自于谁?
 
Uber模式很好,但是产品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粘性不强,可被替代。在美国的互联网生态里,Facebook不能被替代,因为用户所有的好友关系都在上面;Google和苹果不能被替代,因为它们是生态链的核心。而用户选择出行服务的关键在于便捷和费用,不在于背后是哪个公司在提供服务,如果一个公司有比Uber还充沛的现金流,同时拥有顶尖的技术,对于Uber就是巨大的威胁。
 
目前有这种能力的公司就是苹果和Google,首先他们拥有充沛的资金,苹果手握2157亿美元,Google也有719亿美元。同时这两家公司已经涉足无人驾驶汽车,BI Intelligence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来的五年内,全球拥有无人驾驶系统的汽车将会大幅度提升。可以想象一下,苹果和Google在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之后,在每个城市投放5万辆无人驾驶汽车(目前Uber在旧金山活跃的司机数量是3万名),没有司机的成本,同时还能利用充沛的现金流提供高昂补贴,这对于Uber来说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美国大公司持有现金情况
 
山景城街上随处可见的Google无人车
 
在公司战略上Uber应该如何应对可能随时到来的技术革新和巨头竞争?
 
这是考验一个公司创始人智慧和团队执行力的时刻,做好了成就霸业,做不好黯然谢幕。在总体的策略上,Uber要迅速做大规模,大到别人很难击败,这个规模包含了公司的产品线、营收和现金流。具体的执行层面,要做好两件事:积极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和拓展自身优势业务。
 
策略一:积极防御型战略——发展无人驾驶技术
 
等到无人驾驶技术成熟时,Uber同样可以将无人驾驶汽车投放向市场,防止技术革新完全颠覆自身的商业模式,将双方拉到同一起跑线。这一块他们做了两件事:和汽车巨头沃尔沃合作,投资3亿美元共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以及收购无人驾驶货车公司Otto。
 
初创公司Otto为货车提供无人驾驶技术
 
策略二:积极进取型战略——拓展自身优势业务
 
Uber与苹果、Google相比,优势在于什么地方?苹果、Google擅长线上,而Uber擅长运营,重线下。在此优势上,Uber在做两件事,第一件是送外卖。我们来分析一下,餐厅店面和人力投入成本一般是固定的,店面的翻台率也是固定的,由此收入规模难以提升。但其实后厨的出餐能力往往还没有到达瓶颈,餐厅一般会增加外卖业务,外卖由于边际成本较低,能够拿出订单的30%作为佣金。Uber拥有大量的司机和线下团队,能够基于地理位置接入餐厅提供服务,这本质上非常重,但长远看是能够产生收入的事情,目前Uber已经在多个城市开始试点开展外卖业务。而另外两个竞争对手并没有开展相关业务。
 
另一件事是送快递。想像一下当快递的包裹到达机场或者物流中心之后,Uber的司机把它们分门别类的按地理位置送到用户的手中,这也是Uber能做,同时市场空间巨大的一件事,对标的是Fedex和DHL这样的巨头公司。
 
最终在理想的情况下,当Uber司机搭载一位乘客的同时,顺带还可以送两个外卖,以及几个包裹,这个订单的效率和利润就大大提升了。那个时候Uber的体量就相当于目前的Uber+美国版的饿了么+DHL,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竞争中获得规模上的优势。
 
所以企业面对竞争的关键是,居安思危,尽早制定战略,找到差异化的优势,全力执行。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