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会火下去吗?

17火了,报道个中现象的文章很多,明星联合创始人、知名公众人物投资、应用里毫不隐晦的性,云云。值得探讨的是,Meerkat的其他门徒至今还没有产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力,那么17的火又是可持续的吗?

信天创投王晔分享了对17以及“类meerkat应用”的一些解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Enjoy吧!
 
17火了,报道个中现象的文章很多,明星联合创始人、知名公众人物投资、应用里毫不隐晦的性,云云。
 
不可否认,17是meerkat东方门徒中的一位,我们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这种“类meerkat应用”提供的服务和界面长什么样子——直播界面占多大面积,哪个位置是对话框哪个位置是播主头像,各个应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值得探讨的是meerkat的其他门徒至今还没有产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力,那么17的火又是可持续的吗?
 
视频直播,社交?
 
随着科技的发展,确切地说是终端设备和网络连接速度的发展,视频直播必然是社交的前进方向——这是一种常见的观点,听上去也符合逻辑。有很多观点喜欢从社交的角度出发来研究17,在此我们不妨从社交的定义入手分析。
 
社交,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这是百度百科对于“社交”的定义,它揭示了社交中的几大基本元素:人与人(关系池)通过某种方式(关系关联方式、信息载体与信息传递方式)交流信息(信息),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社交目的)。
 
这个框架比较完备,可以用来解构几乎一切社交应用或带有社交性质的应用。
 
以陌陌为例:
 
关系池: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
关系关联方式:无限制地发起即时会话,单向关注信息载体:文本、语音、图片等
信息传递方式:一对一(私聊),多对多(群组),即时通讯,异步沟通
信息:近乎一切内容
目的:陌生人建立关系、初步相互了解。排解无聊,寻求性。
 
我们把17套进这个框架里:
关系池:陌生人
关系关联方式:无限制地观看直播,单向关注
信息载体:视频+图片(播主),文本(观众)
信息传播方式:一对多+同步直播(播主),一对多+异步沟通(图片feed),多对一+即时(观众反馈)
信息:几乎一切内容
目的:打个问号,后文论述。
 
在我看来,17这种视频直播并不是陌生人社交的有效率的实现方式,原因如下:
 
1、视频直播相对于文本和图片,更加具有连续性而不是碎片化,不利于用户在碎片时间进行使用,这使此类服务的使用频次受到限制,降低了社交效率。
 
2、对于信息传递方式不是“一对一”的视频直播服务而言,用户有明显身份区分: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同时可以为一群消费者以实时视频提供内容,但信息消费者并不能同样地通过视频直播与信息提供者进行交流沟通,只能够发送即时文本和金钱等价物,即信息量不对等。信息提供者虽然可以批量地让一群信息消费者了解自己,但信息消费者并没有等同的信息权力让信息提供者了解自己,即信息权重不对等。此种信息传递方式也并不利于完成“陌生人破冰建立关系”的任务。
 
与其说17这款应用的目的是帮助陌生人之间完成破冰,不如说为了帮助播主获得名声、认同与金钱,帮助观看者发现内容获得娱乐排解无聊。它或许是某种SNS或者社交服务的内容载体的补充,但不应该是社交服务的主要切入点。笔者更倾向于把17这类应用作为内容类应用来解读。
 
作为内容服务的视频直播,中国meerkat们何去何从?
 
我在分析内容类服务时,会关心如下核心问题:
(1)该服务为内容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内容?
(2)内容提供者从哪里来?
(3)如何处理内容提供者与该服务的利益关系,以保证服务对内容提供者有足够的地引力或控制力?
(4)是否有透明、健全的内容选拔机制使得优质内容和内容提供者获得合理的名誉和利益?
(5)该服务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一个典型的视频直播服务,例如斗鱼,很可能这样回答上述问题:
(1)斗鱼目前主要为用户提供游戏视频直播内容;
(2)内容提供者分两种:职业与退役职业玩家,普通玩家;
(3)斗鱼与第一种内容提供者通过劳务合同的形式发生雇佣关系,确保内容提供者从属于斗鱼;
(4)内容筛选机制、排序策略等未见公开披露;
(5)商业赞助、用户增值服务付费(鱼丸)平台分成是目前的主要盈利模式,游戏联运也是在部署中的商业模式。
 
那么还在默默无闻的中国meerkat们是如何回答的呢?
(1)我们为用户提供一切内容服务; 
(2)我们的内容提供者是用户中相对更有表现欲望的那些人;
(3)我们不与提供者发生从属关系,如有用户增值服务付费则分成;
(4)因为用户数量和内容数量的问题,尚不需要复杂内容筛选机制;
(5)用户增值服务付费是说得通的商业模式。或许还有流量变现和商业赞助。
 
笔者在这里陈述两个观点:
 
1、无冒犯之意,我们普通用户的创造力是有限的,只要随意打开一款无主题音频/视频直播应用随便看看就知道了。视频直播这种内容形态相对于文本、图片,对内容提供者的要求只会更高,我们或许会灵光乍现讲好一个段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同样出色地作好10分钟的演员。如果应用早期不引入一定量的PGC或至少是“介于P和U之间的达人”,那么内容质量将很难保证。优质内容难于发现,用户只能看妹子帅哥;没有妹子男生不帅,用户就只能不看了。
 
2、在服务创立之初就提供一切内容服务,这个切口太宏伟。除非团队非常强悍,否则服务既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又难于在用户心智层面建立有效认知。这两条是对于中国的meerkat们为什么没做起来的解读,也是对于17后续走向判断。如果17维持现在的服务逻辑,那么它比其他meerkat们多的仅是明星创始人和投资人带来的眼球效应,无他。 
 
视频直播,如何切入?
 
我认为,合理的切入方式是寻找一个或少数几个垂直的、用户关注量大的、可以高频消费的内容类型作为突破口,这样可以解决用户认知问题,也有利于解决内容质量问题——一款垂直的视频直播比不知道做什么的视频直播更易于吸引达人来贡献内容。做透一种或少数几种内容后,横向扩展到其他内容类别,是比较可能的一种发展路径。
 
那么哪些垂类的内容适合切入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很不讨好的行为,但还是决定抛砖引玉。从电视和视频网站等内容服务中找出最受欢迎的内容消费类型,除去不适合直播形式或有意识形态风险的内容类型,会更有希望找到合适的切口。 比如,明星自爆(娱乐八卦验证过)、体育解说(全球高需求内容类型,但有版权风险)、化妆(美啦美妆验证过)、烹调(舌尖、天天饮食验证过)、cosplay(二次元的爱)、练舞室(宅之爱,b站验证过)等等都是可能的切口。选择切口需要结合团队具体资源,以及团队对于时代和用户群体的认知来进行。

王晔,信天创投投资经理,关注领域:新媒体、泛娱乐、社交社区、消费升级。
欢迎邮件:Wangy@avcapital.cn

返回上一页